您好,歡迎來到焦作旭隆爐業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news center
中原人的小康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行走在6月的中原大地,到處生機勃勃,鄉親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今年,超過1億人口的河南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原人的小康夢馬上就要實現:在田間地頭的芍藥花里,在“五美”庭院的“幸福樹”上,在色彩斑斕的千年鈞瓷中……
“糧農”變“藥農”,革命老區的鄉親們脫貧致富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信陽市新縣滸灣鄉曹灣村,這里位于大別山腹地。上千畝芍藥花迎風盛放,姹紫嫣紅,吸引了眾多游客。
“芍藥不僅花美,其根制成的中藥,還具有鎮痙、鎮痛的藥用價值。”羚銳制藥董事長熊偉介紹,大別山地區中藥材資源豐富,種類多達2000多種,2014年羚銳制藥在新縣滸灣鄉曹灣村投資2000余萬元建立大別山革命老區的中藥材示范基地,種植芍藥、顛茄草、丹參等中藥材原料。
“我們公司是國家大別山扶貧開發團扶持老區新縣創辦的一家科技扶貧企業,依靠25.8萬元扶貧貸款起步,建立中藥材示范基地是受益于扶貧,更要反哺于扶貧。”熊偉說,我們帶領貧困戶種植中草藥,包括芍藥花、顛茄草、白芷、丹參、延胡索等多個品種,曾經的“糧農”變成了“藥農”。
“糧農”變“藥農”需要技術培訓:羚銳制藥一方面從湖南、江蘇等地請來種植專家,幫助農戶解決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培養技術人員,向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招才引智。
2014年,還是河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學生張驍,通過校園招聘來到剛剛成立的羚銳中藥材示范基地實習,并最終在這里扎下了根,成為基地的一名技術骨干,他說:“我們基地主要針對貧困戶是免費發放苗,非貧困戶一畝地收取200多元,我們保收,通過租金、薪金、種植收益等多種方式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近幾年,種植中藥材,已經成為革命老區農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新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羚銳公司引導全縣和周邊地區種植中藥材近2萬畝,帶動上萬名群眾增收,形成了基地培育種苗、示范種植、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公司訂單收購的產業扶貧模式。
“俺家3分地,種顛茄草一年就能賣2000多元。”新縣滸灣鄉曹灣村的種植戶曹登娥今年64歲了,除了種植顛茄草2000多元的收益,每天還有60元的薪金,她說:“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還能照顧孫子,就是我想要的小康生活。”
五美“幸福樹”,鄉村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現在這日子滿意哩很!”6月12日下午,河南省禹州市鴻暢鎮李金寨村,79歲的劉國超和78歲的楊翠夫婦已攜手走過60年,他們指著客廳墻壁上掛著的婚紗照,一幅幅地回憶起了過往:“現在的日子以前都不敢想啊,感覺在天上一樣!你看看俺們住的是別墅,自來水、健身器材啥都有,吃不愁穿不愁,晚上沒事了可以去跳跳廣場舞,就這都中了!”
他們的幸福生活,只是村里老百姓奔小康的縮影。初夏時節的李金寨村,林木郁郁青青、街道干凈整潔,紅瓦白墻的農家小院鱗次櫛比,歡聲笑語中洋溢著蓬勃生機。
“我們村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村子不僅富裕,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秘訣就藏在村西頭一棵高3米的彩繪的‘幸福樹’上。”李金寨村黨支部宣傳委員李發志告訴記者,這棵“樹”的主干部分代表著村“兩委”班子,“枝干”代表著8個村民小組,“樹葉”有紅、粉、紫、綠、藍5種顏色,分別代表由群眾公開評選出來的共產黨員家庭、最美鄉賢家庭、好婆媳和好妯娌家庭、文明戶和“五美示范庭院”、一般農戶等。
“這棵‘幸福樹’,既是我們李金寨人對景美的堅守,也是對人美的承諾。”李發志說,“我們每半年對‘樹葉’顏色進行一次動態調整。通過評選,村民逐漸加強了自身在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方面的修養,形成了‘大家來評榜,人人爭上榜’的良好氛圍。”
“五美‘幸福樹’,是我們鄉村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全村目前已實現了‘五美示范庭院’全覆蓋。”李金寨村黨支部書記李孝偉說,“村民們相互比賽,誰家不拿個先進,在村里自己都不好意思。”
“出窯萬彩”,95后創業者想讓千年鈞瓷文化發揚光大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發祥于禹州市神垕鎮。在有千年歷史的鈞瓷故鄉神垕鎮,記者遇到了范玉佩和她經營的鈞瓷創意小店。幾年前,她還是“北漂”,在一家鈞瓷銷售門店工作。
“作為鈞瓷之都,神垕平日里游客絡繹不絕,我們不愁銷量。我主要是想把傳統鈞瓷傳承下去,也想通過我們年輕一輩的力量讓古老的鈞瓷文化煥發新的活力。”這位95后鈞瓷工作室負責人說。
“院子和房子都是自家的,生活成本也不高,日子還挺美的。”范玉佩笑著說,“以前,給別人打工久了,我就在想,為什么不回家鄉自己做,我們背靠神垕古鎮這么好的資源。回到家鄉,我想將現代美術的技巧和構思融入鈞瓷的創作中,也在考慮通過互聯網直播等銷售途徑將鈞瓷帶入更多人的生活中。”
近年來,當地政府啟動總投資50億元的神垕古鎮綜合旅游開發項目,結合現代技術,對神垕老街進行保護性開發。其中,投資5億元建設的神垕古鎮暨老街保護修復工程,帶動當地幾萬人就業,千年鈞瓷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本報記者 袁于飛 王勝昔 丁艷 光明網記者 董大正)
來源:光明日報